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58-60页。

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葛先生围绕“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主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学术批评的开展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和规范以及良好的学界环境。

学术批评应注意方式方法,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词句。

学术批评与学术评价有区别,学术批评要尽可能全面, 但也可以针对作品的具体问题。既要关注主要方面,也要注意次要方面。

对学术批评只应看内容的正确性,而不应看批评者的学历、职业、工作和单位。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跨学科的学术批评值得鼓励。

此外,学术批评也不应随意质疑作者的人格和学术能力。



去年我与曹树基在历史研究发表了批评杨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的文章最近曹树基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批评王铭铭的著作的文章现在大家讨论学术批评和学术规范我们无疑是众矢之的我欢迎批评但必须说明这两篇文章都是个人行为我与他的文章代表我们两人他的文章代表他个人各负各的责任与我们的单位无关更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所以我认为要使学术批评能正常地开展就得就事论事就学术而学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不要涉及学术以外的事而要做到这一点自然离不开学术规范大家都应该照规范办事

不过我感到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光有具体的规范还不够还应该改善学术界以至整个文教科研界的生存环境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努力使诸如审稿评审项目确定经费评奖鉴定提升职称论文答辩等活动都能遵循基本的原则如回避匿名保密申诉复议仲裁等并且应该配套成龙相互支持相互制约而目前完全缺乏这样的环境和制度使具体的学术规范很难维持例如评审项目和确定经费本来应该只看学术水平和项目本身的需要但在日常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考虑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平衡提升称职本来应该只问本人条件是否合格但由于职称与收入住房户口等一系列问题挂钩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又如确定一种论著的价值要看引用率这本来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但现在国内不少论著特别是文科的根本不注出处明明用了你的成果却注为直接引用原始史料所以再有价值的论著在引用率上也反映不出如果对这种不注出处的论著能判为不合格或不容许它们发表不注出处的现象就能逐渐消失引用率就能真正反映一种论著的质量评价一本书要看书评的多寡参考书评的内容本来也无不妥但现在很多书评实际是作者一手炮制的或者是凭面子甚至票子发表的却成了这本书获奖的重要依据国际上一些权威学术刊物就只发表自己组织的书评如果我们的刊物也采取这样的办法就能杜绝目前那种吹捧成风的书评那么评奖时当然可以参考书评

我这样说不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希望在我们增强自律的同时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一套较健全的制度和规范

现在有些青年学者不懂做学问的规矩固然有他们自己方面的原因但学术界缺乏一套成文的或统一的规范老师从来没有教过他们也是原因之一例如我看到的有些博士论文居然没有学术史甚至连起码的学术回顾和研究意义的论述都没有这类论文能送出来供评审或者能通过说明导师或答辩委员自己也不懂规范或者有意放纵还有些学者不懂得在运用别人的成果时应该注明对别人已经用作论据的原始资料也应该说明转引的来源一位青年学者寄给我一本他的著作在附信中说多次拜读你的人口史大著获益匪浅”。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没有任何参考文献当然也没有提到拙著最近我将此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发现全部注释都只注原始史料除了注明一种日本学者的著作外竟没有一种近现代人的论著这是一本涉及整个封建社会的书跨度自先秦至清难道作者所用的史料都是自己直接发现的?难道没有受过其他论著的启发或使用过它们的成果?我相信这位朋友不是有意这样做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要不就不会将书和信一起寄给我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得到学术规范的训练何至于如此?

学术批评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词句这我完全赞成杨子慧等的回应文章指责我们的书评用词尖刻我接受他们的批评愿意向他们道歉但这不能成为拒绝批评的理由不能成为回避问题实质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评价批评是否正确的根据现在一些反批评根本不谈对方指出的具体错误却始终在对方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学术批评当然要尽可能全面但必须将学术批评与学术评价区别开来如果是评价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学派,当然应该全面,不能只根据其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批评,就不必求全,即使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无妨。譬如在一本书中发现了硬伤就事论事批评这一点有何不可?难道还得先充分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作者的学术成就和这个学科的重大意义才行吗?批评固然应该着重于主要方面,但即使是“枝节问题”方面的错误,也有批评和纠正的必要,何况有些错误未必是“枝节问题”,“枝节问题”也会影响到主要方面。如果真有人利用一些细微末节的错误做文章被批评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再重申自己的正确立场相信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会有分辨能力有人认为对枝节问题的批评会伤害一位有前途的青年学者会损害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正常的现在的学术批评不是当年的政治运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谁是谁非不难判断要是一篇只批评了枝节问题的文章就能使被批评者从此一蹶不振使一个新兴学科就此衰落此人和此学科未免太脆弱了

我们的书评中曾经使用了非专业人员一词本意是要说明我们批评的那本书和对此书的鉴定没有达到专业水准这一结论是根据那本书和鉴定的内容做出的而不仅是根据作者或鉴定者原来从事的专业但强调了非专业却是因果倒置了客观上产生了因人而异的标准这是很不妥当的从这一教训出发我主张对学术批评只应看内容是否正确,而不应看批评者是谁,属于什么专业,有什么学术背景。内行与外行是相对的,专业与非专业也不能绝对化。何况一些学科之间本来就相通,涉及跨学科的问题和普遍性的规范更不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利。如果一定要强调专业那也不是根据他的学历职业单位和目前从事的工作而要看他的专业水平如果他的批评基本正确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专业水平至少已经入门了有人以批评者自己没有专业成果为由将他的批评拒之门外这是没有道理的批评和创造是不同的分工批评家与创造者完全可以是两种角色如果一定要让红楼梦的批评者先写一部同样的小说让鲁迅的批评者先达到他的水平那么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文学评论学术批评又有什么不同?还有的人在跨学科时是相当大胆的可以从其他学科一下子跨入历史领域可是当别人用历史学的标准提出批评时却又要强调他不是历史学者要真如此你还不如关起门来自我陶醉何必跨入其他学科呢?如果你的成果经不起其他学科的批评又有谁承认这是跨学科的成果呢?

有的朋友提出在开展学术批评时,不要怀疑对方的人格,也不要怀疑对方的学术能力。我很赞赏这样高尚的学术品德,但感到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就像一场有一定水准的体育比赛参加者应该先通过了必要的选拔赛并且有公正的裁判和完备的规则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南郭先生或骗子混在运动员间甚至受到裁判的包庇别人怎么能不怀疑他的人格和能力?现在学术界不乏南郭先生和骗子但由于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预或保护大家又往往不屑于揭露和批评这类人使他们的著作一本本地出版吹捧他们的文章一篇篇地问世有的人已经俨然以权威学者自居有的甚至已被封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对这一类人借用一句鲁迅的话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作者简介 

葛剑雄(194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等。

注:封面图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观点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刊界

C刊2020年度总目大赏(三)

方圆

重磅!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启动

数迹

CSSCI源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2020年三季度)

书简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概览(大学出版社 1)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智汇

国家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出版概览(一)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扫描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